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28402&s=1
根據Infonetics
Research調查顯示,無線網路設備的總收入從2003年到2004年約提升15%,單一元件更提升達51%,主要應用於VoWLAN及RFID標
籤,無線網路的便利性及實用性似乎已經超越有線網路,成為另一種重要的網路基礎建設。只是,當越多人使用無線網路時,我們能明顯感覺到連線速度似乎越慢,
主要是因為無線基地臺1次只能與1個無線用戶端通信,當越多人連線時,無線基地臺負荷不了,連線速度自然降低,目前解決多人同時連線的方法,就是增加無線
基地臺佈點數量,利用眾多無線基地臺分散使用者連線數量,但建置成本相對提高。
傳統802.11a/b/g主要利用提升傳輸速度的技
術,加快無線訊號的通道負載能力,而且802.11a/b/g無線基地臺實際傳輸時僅會使用單一支天線,天線無法自動切換收發能力,這種模式可視為
SISO(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無線傳輸的兩端都只利用單一介面傳送及接收,無論天線再多,也沒有辦法達到效果加成的功效,若很多人同時連線到無線基地臺時,處理效率明
顯下降。
MIMO(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技術則採用智慧型天線,從無線電波的物理特性下手,智慧型天線則協助無線基地臺在發送或接收時,將訊號匯聚到特定方向,而且無線基地臺端與
無線網卡端都採用智慧型天線設計,透過增加天線的數目,能有效提升無線傳輸效率。
802.11a/b/g在Intel
Centrino及其他相關產品帶動下,已經成為無線網路的主流規格,但在先天傳輸效率的限制下,很難有效提升無線傳輸效率,因此後來IEEE更著手規畫
提升無線網路速度的802.11n標準,而MIMO(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則是802.11n中最主要的技術原理,而且主導802.11n的兩大陣營TGn
Sync及WWiSE對MIMO技術都有志一同,因此MIMO已經成為下一代無線網路重要里程碑。
但是MIMO只是802.11n的一
環節,802.11n預計今年年中完成,約2006年到2007年正式推出802.11n的無線設備,然而廠商等不及802.11n標準確定,已經針對
MIMO技術推出Pre-N的無線基地臺(現在只有MIMO是802.11n確定的技術外,其他細節尚未確定,因此現階段稱為Pre-N),試圖先行占領
市場,確保技術領先,Belkin在去年10月已於北美推出第1款MIMO產品後,Netgear及Linksys也紛紛跟進推出,Planex在今年年
初則引進第1款MIMO無線基地臺CQW-AP108AG後,D-Link預計5月推出DI-634M
MIMO無線基地臺,Maxim隨後也將推出WRS-AG108R(無線路由器)及WAP-AG108A(無線基地臺)MIMO無線基地臺,無線網路的市
場似乎將有另一波改朝換代的新時局產生。
--------------------------------------------------------------------------
MIMO技術的本質可從原文上略知一二,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增加輸出與輸入訊號的數量,透過多重輸入與輸出訊號,增加無線訊號的傳遞效率。
MIMO
技術與現行802.11a/b/g的主要差異在架構上不同,802.11a/b/g的無線基地臺與無線網卡採用單一介面傳送與接收訊號,就算增加天線數
目,無線訊號還是只能從單一介面傳送;MIMO則採用智慧型天線(協助訊號收發到特定方向)設計,利用多天線方式,在同一時間、單一頻道中,傳送獨立的訊
號資料,接收端也使用相同方法接收資料,MIMO晶片組則負責分散及整合資料,可以想像成將單一訊號複製成多份資料,每一份資料透過單一頻道傳送,接收端
能整合所有資料並組成原本的單一訊號,就好像多臺無線基地臺發送訊號給不同使用者,能有效提升無線連線速度。
在802.11a/b/g
架構下,接收端只能等待從無線基地臺發送的單一無線訊號,若中間有阻礙物,訊號傳遞就會很不穩定,而MIMO則透過發射眾多訊號,突破地形限制,接收端也
會自動選擇最佳訊號來源,並組成原始資料。以理想狀態來說,採用MIMO技術且具有3組收發天線的802.11a無線基地臺,能達到
162Mbps(3×54Mbps)傳輸效率。
理論上,天線越多,MIMO傳輸速率也會越快,只要單一無線基地臺具有多天線設計,則能
有效加快傳輸速率,日本目前已經在測試透過MIMO技術,讓無線訊號傳輸速率到達1Gbs,只是我們無法得知該無線基地臺的天線數目有多少,而且天線越
多,干擾值越高,商業化產品難度高,依據IEEE組織規定天線將以倍數增加,市面上較常見的是2×2(2支天線發送訊號,2支天線接收訊號)方式。
MIMO
另一個特質是能向下相容,因為MIMO技術將單一訊號複製成多份資料,透過多天線發送訊號,接收端也相同,而現行802.11a/b/g無線網卡雖然無法
像MIMO無線網卡,能多方接收並整合訊號,但802.11a/b/g無線網卡只需要接收MIMO發送端傳送的其中一條訊息即可,而且現行的MIMO技術
與802.11a/b/g都採用相同頻帶,因此可以向下相容。只是目前臺灣的無線網路市場以802.11b/g為主,因此廠商引進802.11b/g的
MIMO機器為主,至於MIMO技術是否會應用在802.11a,則必須看市場反應,廠商才有投入研發意願。
-------------------------------------------------------------------------------------------------
相同MIMO,不同技術
雖然MIMO原理的基礎概念相同,兩大陣營WWiSE及TGn
Sync也都支持MIMO技術,讓下一代無線網路的速率達100Mbps以上,但兩陣營採用不同的頻寬方式。WWiSE陣營包括Airgo、
Broadcom、Conexant Systems等廠商,強調與現行的2.4GHz(或5GHz)下20MHz頻帶相同,而且開發成本較低;TGn
Sync陣營則包括Atheros、Intel、Sony、Qualcom等廠商,採用5GHz中的40MHz頻帶,強調傳輸效率高。
WWiSE強調能相容性高
MIMO技術最早是由Airgo提出商業化概念(AGN100是第一款MIMO商業晶片,Airgo的MIMO機器會貼上True MIMO標籤,代表Airgo MIMO技術研發的產品。),而且更是WWiSE陣營領導廠商。
WWiSE
陣營的MIMO採用全球通用的20MHz頻道,可相容於現行無線標準,而且WWiSE陣營2組MIMO天線能突破傳統天線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層限制,在最低天線數目(2支天線發送訊號,2支天線接收訊號,2×2)下,通道負載量可達135Mbs,若最後IEEE採納WWiSE
的MIMO技術,WWiSE陣營的成員必須基於平等互惠原則,提供相關技術給員會使用,並非專利共用,而是互惠互利的免版稅特別許可,以降低開發商、製造
商及消費者的建置成本,有效推動下一代無線網路布局。
TGn Sync強調傳輸效率高
TGn
Sync陣營的MIMO技術與WWiSE陣營不太相同,TGn
Sync支持從現行20MHz頻寬延伸到40MHz頻寬,40MHz是由2個相鄰的20MHz組成,傳輸速率是54Mbps的兩倍多,而且TGn
Sync傾向使用5GHz的頻率範圍,因為2.4GHz頻帶已經過度擁擠,無論是802.11b/g、藍芽、無線電話、微波爐等,許多會產生電波的設備都
採用2.4GHz的頻帶,雖然MIMO能有效減少干擾物,但在2.4GHz的頻帶下,也很難保證傳輸的穩定性,反觀5GHz頻帶中,能提供11組
40MHz的頻道,共計44MHz傳輸頻寬(2.4GHz只有2個頻帶可用),目前只有802.11a的設備在使用,干擾物較少,能提供較多設備使用,還
可以切割特定頻道給特定服務使用(不過目前5GHz頻帶大多屬於軍事或緊急通訊使用,某些地區則有嚴格管制,例如歐洲),例如對手機、高解析度電視、藍光
及網路設備等產品。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利用MIMO讓訊號更穩定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28402&s=5
現在臺灣有的MIMO無線基地臺,大多是在機器的主機版上,再外加MIMO晶片組。一般無線基地臺的主機版上至少具備Baseband(基頻)、RF(無 線訊號)及MAC等3組晶片組,Baseband是指直接在電線或光纖電纜上送出數位式訊號,而不用經過調變(Modulation), RF則是負責無線訊號的傳送與運算,最後MAC層則處理訊號與傳輸等功能,這3組晶片組負責無線基地臺的效能,例如同時承載多少連線、傳輸速率多少及能處 理多少資料等,日前Atheros則將這3組晶片整合成單一晶片組(Single On Chip)。
MIMO則是獨立1組晶片運算, 類似輔助的角色,能突破複雜地形(例如牆壁、干擾源、地板、地形等統稱複雜地形)限制,約比802.11a/b/g產品提升30%的覆蓋率,傳輸效率約提 高3到4倍,以Planex的MIMO無線基地臺CQW-AP108AG配合MIMO無線網卡CQW-NS108AG在實驗室測試下,約9公尺的距離時, 通道負載量約近40Mbps,30公尺時開始下滑至35Mbps,最後到83公尺還約有13Mbps的傳輸效率,可見 MIMO技術能有效維持傳輸效果,而且透過MIMO的智慧型天線會協助無線訊號匯集到特定方向,無論無線基地臺擺放的位置,都能有效傳遞資料。
一 般802.11a/b/g無線基地臺受限於天線只能單一介面收發,若建置的位置附近有太多複雜地形,會降低無線訊號的效果,MIMO較能有效突破地形阻 礙,利用智慧型天線的特性與MIMO技術的概念,就算環境中具有眾多複雜地形,依然能有效率傳遞訊號資料。在臺灣Planex的辦公室環境下,我們將 MIMO無線基地臺CQW-AP108AG放置在桌面上,四周圍有隔板阻礙,用戶端電腦使用MIMO無線網卡CQW-NS108AG擷取訊號,訊號穩定性 良好,接著我們移動電腦到倉庫內時,效果也不錯(辦公室與倉庫間有1層水泥牆,倉庫內具有眾多產品箱子)。
此外,在一間約32坪大小的屋 子中,若將MIMO無線基地臺CQW-AP108AG放置在屋前陽臺,用戶端電腦放置在屋後陽臺(中間約間隔2層水泥牆),若用戶端電腦採用MIMO無線 網卡,傳輸效率頗高,而用戶端電腦轉向時,訊號穩定度依然良好,若當用戶端電腦使用一般802.11b無線網卡時,通道負載量約只有1到2Mbps,而且 用戶端電腦轉向時,訊號穩定度很差。
目前MIMO機器只是過渡時期?
透過MIMO技術,能有效提升無線訊號的穩定度與 傳輸效率,覆蓋範圍約可增加30%,D-Link的MIMO無線基地臺DI-634M(比DI-624增加1個MIMO晶片)在實驗室測試下,比DI- 624覆蓋範圍增加2到3倍,1臺MIMO無線基地臺約可代替3到4個一般802.11a/b/g無線基地臺,似乎MIMO的機器部置成本較低,但現在適 合採購這類型機器嗎?
價格昂貴
目前臺灣預計及已經上市的3家MIMO設備廠商(D-Link、Planex、 Maxim),只有Planex CQW-AP108AG屬於商用機種,在認證加密及管理設定的功能較完整,其他機器屬於家用機種,大多在現有802.11b/g或Super G的產品中,外加MIMO晶片,透過MIMO技術提升覆蓋範圍、傳輸效率及訊號穩定度。目前MIMO無線網卡價格約是MIMO無線基地臺的1/2,若同時 採用MIMO無線網卡與無線基地臺約9000元,與2003年802.11g產品推出時的售價差不多(當時1臺802.11g無線基地臺配合網卡,約 8000到10000元)。今年,802.11g產品約下跌到3000、4000元,而近來慢慢興起的Super G只比802.11g貴一點,通道負載量也有180Mbps(實際約30Mbps),與D-Link的DI-624M理論通道負載量相同,雖然DI- 634M實際上約可達40Mbps,傳輸距離也較遠,但價格貴1倍。
MIMO只是802.11n一環節
雖然MIMO 是802.11n的基礎,但目前802.11n相關細節尚未確定,我們確定現在的MIMO機器是否相容將來機種,而且較具規模的企業,對無線網路的主要考 量點大多是安全議題與集中管理,但市面上MIMO機器大多強調訊號的穩定度、提升傳輸效率及擴大覆蓋範圍,對安全與管理較少琢磨,加上未來802.11n 除了利用MIMO強化無線訊號外,也可能納入802.11i(提升無線網路的安全性)、802.11e(確保無線網路傳輸品質)等其他標準,讓這個標準更 完整、更具吸引力,提高企業的採購動機。
不同陣營的MIMO考量不同
由WWiSE和TGn Sync提出的MIMO內容也不相同,由於有些產品尚在測試階段,我們也無法得知兩種MIMO技術相容程度,光是天線收發方式都比802.11a/b/g 複雜,Planex的CQW-AP108AG,採用WWiSE陣營的晶片組,採用6支天線設計,其中3支負責802.11a,另外3支負責 802.11b/g,因此是由3支天線傳遞單一頻帶訊號,這3支天線中,2支同時負責發送與接收,另一支負責接收,搭配的無線網卡也相同方式,反觀D- Link的DI-634M則採用Atheros的MIMO晶片,採4支外顯天線(兩支放在同一天線模組中)設計,其中兩支負責送訊號、另外兩支負責接收訊 號,兩種不同設計理念的產品,未來在相容性上還待考量。
MIMO技術還可能變動
此外,現階段MIMO利用多天線的方 式,在同一時間、單一頻道中,傳送獨立的訊號資料,接收端也使用相同方法接收資料(單一訊號複製多份資料,每一份資料透過單一頻道傳送,接收端能整合所有 資料並組成原本的單一訊號),但未來MIMO可能將單一訊號切割為眾多獨立的子訊號,每一個子訊號透過單一頻道傳送,接收端則收集每個子訊號後,再整合還 原成原來的訊號,類似將封包切割成很多細胞(Cell),每個細胞透過無線網路自動尋找最佳路徑,最後再整合為原始封包,若採用這種方式,更能提升傳輸效 率,只是可能無法相容於802.11a/b/g,現階段MIMO將訊號複製成多份資料,802.11a/b/g只需接收到其中一份資料即可,若將來 MIMO將訊號切割成眾多子訊號,802.11a/b/g只能接收到某一份資料,無法還原成原始資訊。
整體環境還沒有帶動氛圍
無 線網路在802.11a/b/g強力帶動下,似乎已經成為生活中的環節,在最近Wi-Fi手機熱潮中,臺灣各城市紛紛導入無線環境,無線網路已經在不知不 覺中深入四周,若要歸功無線網路的興起,Intel功不可沒,在Centrino強力帶動下,臺灣人買筆記型電腦,大都指名Centrino,也因為 Intel利用Centrino品牌成功入主無線網路,因此Intel對無線網路的規格制定特別引人注意。
Intel屬於TGn Sync陣營,但目前Intel只有確定將來會全力導入UWB(Ultra Wide band)到筆記型電腦中,若MIMO或802.11n想成為下一代主流規格,在Intel強力主導下,還有一段距離要走。
不過其他晶片廠商看到Intel主導規格成功案例,也想採用相同方法,試圖將自家晶片組結合MIMO技術成為未來主流規格,打破長久以來,筆記型電腦都必須指名Intel晶片的困境。
規格未確定前,IEEE強力阻止MIMO搶先上市
繼 上次802.11g規格還沒確定前,就有廠商偷跑,推出802.11g機器,想要搶占市場先機,導致IEEE遭到其他廠商批評影響,IEEE這次學乖了, 祭出重罰的方法,表明若廠商在802.11n還沒確定前,產品就以802.11n的名號上市,將遭到永久踢除IEEE會員名單,然而廠商為了搶占市場,還 是有應用對策,目前大多以MIMO或Pre-N的名稱上市機器,去年10月Belkin就是以Pre-N的名號,搶先推出第一款MIMO無線基地臺, Buffalo也已經在日本上市MIMO無線基地臺WZR-G108,但為了避免遭IEEE開除名單,其他地區尚不考慮上市。
然而就晶 片商Airgo在今年1月就已達百萬組MIMO晶片銷售量來看,廠商還是無法抵擋市場商機的誘惑,IEEE似乎很難阻止這波潮流,不過它對臺灣廠商還是有 嚇阻力,像Maxim即將發表MIMO產品,因為IEEE強烈主導下,可能延後上市日期,然而也有消息指出,IEEE將會計出新的規定,可能連MIMO字 眼都不能顯示。
無論是無線HDTV、無線數位監控或無線醫療等應用,無線網路的方便性已經成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現行無線傳輸 規格先天上的問題,卻限制無線網路的應用範圍,MIMO技術的發展對未來無線網路具有關鍵性影響,只是還有眾多不確定因素影響MIMO發展,採購前最好先 深思熟慮。
現在臺灣有的MIMO無線基地臺,大多是在機器的主機版上,再外加MIMO晶片組。一般無線基地臺的主機版上至少具備Baseband(基頻)、RF(無 線訊號)及MAC等3組晶片組,Baseband是指直接在電線或光纖電纜上送出數位式訊號,而不用經過調變(Modulation), RF則是負責無線訊號的傳送與運算,最後MAC層則處理訊號與傳輸等功能,這3組晶片組負責無線基地臺的效能,例如同時承載多少連線、傳輸速率多少及能處 理多少資料等,日前Atheros則將這3組晶片整合成單一晶片組(Single On Chip)。
MIMO則是獨立1組晶片運算, 類似輔助的角色,能突破複雜地形(例如牆壁、干擾源、地板、地形等統稱複雜地形)限制,約比802.11a/b/g產品提升30%的覆蓋率,傳輸效率約提 高3到4倍,以Planex的MIMO無線基地臺CQW-AP108AG配合MIMO無線網卡CQW-NS108AG在實驗室測試下,約9公尺的距離時, 通道負載量約近40Mbps,30公尺時開始下滑至35Mbps,最後到83公尺還約有13Mbps的傳輸效率,可見 MIMO技術能有效維持傳輸效果,而且透過MIMO的智慧型天線會協助無線訊號匯集到特定方向,無論無線基地臺擺放的位置,都能有效傳遞資料。
一 般802.11a/b/g無線基地臺受限於天線只能單一介面收發,若建置的位置附近有太多複雜地形,會降低無線訊號的效果,MIMO較能有效突破地形阻 礙,利用智慧型天線的特性與MIMO技術的概念,就算環境中具有眾多複雜地形,依然能有效率傳遞訊號資料。在臺灣Planex的辦公室環境下,我們將 MIMO無線基地臺CQW-AP108AG放置在桌面上,四周圍有隔板阻礙,用戶端電腦使用MIMO無線網卡CQW-NS108AG擷取訊號,訊號穩定性 良好,接著我們移動電腦到倉庫內時,效果也不錯(辦公室與倉庫間有1層水泥牆,倉庫內具有眾多產品箱子)。
此外,在一間約32坪大小的屋 子中,若將MIMO無線基地臺CQW-AP108AG放置在屋前陽臺,用戶端電腦放置在屋後陽臺(中間約間隔2層水泥牆),若用戶端電腦採用MIMO無線 網卡,傳輸效率頗高,而用戶端電腦轉向時,訊號穩定度依然良好,若當用戶端電腦使用一般802.11b無線網卡時,通道負載量約只有1到2Mbps,而且 用戶端電腦轉向時,訊號穩定度很差。
目前MIMO機器只是過渡時期?
透過MIMO技術,能有效提升無線訊號的穩定度與 傳輸效率,覆蓋範圍約可增加30%,D-Link的MIMO無線基地臺DI-634M(比DI-624增加1個MIMO晶片)在實驗室測試下,比DI- 624覆蓋範圍增加2到3倍,1臺MIMO無線基地臺約可代替3到4個一般802.11a/b/g無線基地臺,似乎MIMO的機器部置成本較低,但現在適 合採購這類型機器嗎?
價格昂貴
目前臺灣預計及已經上市的3家MIMO設備廠商(D-Link、Planex、 Maxim),只有Planex CQW-AP108AG屬於商用機種,在認證加密及管理設定的功能較完整,其他機器屬於家用機種,大多在現有802.11b/g或Super G的產品中,外加MIMO晶片,透過MIMO技術提升覆蓋範圍、傳輸效率及訊號穩定度。目前MIMO無線網卡價格約是MIMO無線基地臺的1/2,若同時 採用MIMO無線網卡與無線基地臺約9000元,與2003年802.11g產品推出時的售價差不多(當時1臺802.11g無線基地臺配合網卡,約 8000到10000元)。今年,802.11g產品約下跌到3000、4000元,而近來慢慢興起的Super G只比802.11g貴一點,通道負載量也有180Mbps(實際約30Mbps),與D-Link的DI-624M理論通道負載量相同,雖然DI- 634M實際上約可達40Mbps,傳輸距離也較遠,但價格貴1倍。
MIMO只是802.11n一環節
雖然MIMO 是802.11n的基礎,但目前802.11n相關細節尚未確定,我們確定現在的MIMO機器是否相容將來機種,而且較具規模的企業,對無線網路的主要考 量點大多是安全議題與集中管理,但市面上MIMO機器大多強調訊號的穩定度、提升傳輸效率及擴大覆蓋範圍,對安全與管理較少琢磨,加上未來802.11n 除了利用MIMO強化無線訊號外,也可能納入802.11i(提升無線網路的安全性)、802.11e(確保無線網路傳輸品質)等其他標準,讓這個標準更 完整、更具吸引力,提高企業的採購動機。
不同陣營的MIMO考量不同
由WWiSE和TGn Sync提出的MIMO內容也不相同,由於有些產品尚在測試階段,我們也無法得知兩種MIMO技術相容程度,光是天線收發方式都比802.11a/b/g 複雜,Planex的CQW-AP108AG,採用WWiSE陣營的晶片組,採用6支天線設計,其中3支負責802.11a,另外3支負責 802.11b/g,因此是由3支天線傳遞單一頻帶訊號,這3支天線中,2支同時負責發送與接收,另一支負責接收,搭配的無線網卡也相同方式,反觀D- Link的DI-634M則採用Atheros的MIMO晶片,採4支外顯天線(兩支放在同一天線模組中)設計,其中兩支負責送訊號、另外兩支負責接收訊 號,兩種不同設計理念的產品,未來在相容性上還待考量。
MIMO技術還可能變動
此外,現階段MIMO利用多天線的方 式,在同一時間、單一頻道中,傳送獨立的訊號資料,接收端也使用相同方法接收資料(單一訊號複製多份資料,每一份資料透過單一頻道傳送,接收端能整合所有 資料並組成原本的單一訊號),但未來MIMO可能將單一訊號切割為眾多獨立的子訊號,每一個子訊號透過單一頻道傳送,接收端則收集每個子訊號後,再整合還 原成原來的訊號,類似將封包切割成很多細胞(Cell),每個細胞透過無線網路自動尋找最佳路徑,最後再整合為原始封包,若採用這種方式,更能提升傳輸效 率,只是可能無法相容於802.11a/b/g,現階段MIMO將訊號複製成多份資料,802.11a/b/g只需接收到其中一份資料即可,若將來 MIMO將訊號切割成眾多子訊號,802.11a/b/g只能接收到某一份資料,無法還原成原始資訊。
整體環境還沒有帶動氛圍
無 線網路在802.11a/b/g強力帶動下,似乎已經成為生活中的環節,在最近Wi-Fi手機熱潮中,臺灣各城市紛紛導入無線環境,無線網路已經在不知不 覺中深入四周,若要歸功無線網路的興起,Intel功不可沒,在Centrino強力帶動下,臺灣人買筆記型電腦,大都指名Centrino,也因為 Intel利用Centrino品牌成功入主無線網路,因此Intel對無線網路的規格制定特別引人注意。
Intel屬於TGn Sync陣營,但目前Intel只有確定將來會全力導入UWB(Ultra Wide band)到筆記型電腦中,若MIMO或802.11n想成為下一代主流規格,在Intel強力主導下,還有一段距離要走。
不過其他晶片廠商看到Intel主導規格成功案例,也想採用相同方法,試圖將自家晶片組結合MIMO技術成為未來主流規格,打破長久以來,筆記型電腦都必須指名Intel晶片的困境。
規格未確定前,IEEE強力阻止MIMO搶先上市
繼 上次802.11g規格還沒確定前,就有廠商偷跑,推出802.11g機器,想要搶占市場先機,導致IEEE遭到其他廠商批評影響,IEEE這次學乖了, 祭出重罰的方法,表明若廠商在802.11n還沒確定前,產品就以802.11n的名號上市,將遭到永久踢除IEEE會員名單,然而廠商為了搶占市場,還 是有應用對策,目前大多以MIMO或Pre-N的名稱上市機器,去年10月Belkin就是以Pre-N的名號,搶先推出第一款MIMO無線基地臺, Buffalo也已經在日本上市MIMO無線基地臺WZR-G108,但為了避免遭IEEE開除名單,其他地區尚不考慮上市。
然而就晶 片商Airgo在今年1月就已達百萬組MIMO晶片銷售量來看,廠商還是無法抵擋市場商機的誘惑,IEEE似乎很難阻止這波潮流,不過它對臺灣廠商還是有 嚇阻力,像Maxim即將發表MIMO產品,因為IEEE強烈主導下,可能延後上市日期,然而也有消息指出,IEEE將會計出新的規定,可能連MIMO字 眼都不能顯示。
無論是無線HDTV、無線數位監控或無線醫療等應用,無線網路的方便性已經成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現行無線傳輸 規格先天上的問題,卻限制無線網路的應用範圍,MIMO技術的發展對未來無線網路具有關鍵性影響,只是還有眾多不確定因素影響MIMO發展,採購前最好先 深思熟慮。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ipmitool 指令
http://ipmitool.sourceforge.net/manpage.html
+++ Windows XP 平臺 +++
安裝DELL伺服器管理軟體-OpenManagment_V5.2.0,在"C:\Program Files\Dell\SysMgt\bmc" 下,ipmish.exe,在命令列模式運行
基本語法:
> ipmish -ip -u -p
ej:
> ipmish -ip 172.16.0.4 -u root -p 123456 power status
>>> 查看當前電源狀態
> ipmish -ip 172.16.0.4 -u root -p 123456 power reset
>>> reset該機器
> ipmish -interactive
我喜歡將上面放在批次處理裡,直接按兩下,進ipmi的shell環境, 然後
> connect -ip -u -p
驗證成功後,就可以直接輸入BMC控制命令,這裡介紹三個比較有用的命令,其餘命令和更詳細的用法,可以在bmc shell裡自己查看幫助 > help
> power [status|off[-force]|on|reset|cycle]
>>> 可以遠端在不進入系統的情況下進行開關機,重啟,等等
> sensor [temp|fan|volt|discrete|numeric] [-format ]
>>> 查看系統感測器的命令,支援溫度,電壓,風扇等等
> sel [[get [[[-begin ][-max |-end ]]|-last ] [-format ]] |clear|status]
>>> 查看和管理系統日誌 sel get > log.txt 保存日誌 ; sel clear
> sysinfo [fru|id]
>>> 查看 FRU 或者 BMC 資訊
+++ Linux 平臺 +++
RHEL AS4U4,安裝時勾選了IPMI管理包,自己另裝的話,注意要裝上IPMI驅動模組和IPMITOOL管理工具.
#service ipmi start
#ipmitool -I open shell
#### 可以直接進入本地BMC shell
#ipmitool -I lan -H -U shell
#### 輸入password,進入IPMI交互模式,當然這裡也可以把shell直接換成bmc命令 , 另外ipmitool支援埠,所以是否可以先做DNAT,然後遠端直接管理內網機器.
#### ipmitool提供的功能要比windows下ipmish提供的功能多得多,用法相對複雜一些
參考下面轉摘的文章來詳細瞭解命令
引用
Ipmitool本地監控使用命令:ipmitool –I open command,其中-I open表示使用OpenIPMI介面,command有以下項:
a) raw:發送一個原始的IPMI請求,並且列印回復資訊。
b) Lan:配置網路(lan)通道(channel)
c) chassis :查看底盤的狀態和設置電源
d) event:向BMC發送一個已經定義的事件(event),可用於測試配置的SNMP是否成功
e) mc: 查看MC(Management Contollor)狀態和各種允許的項
f) sdr:列印感測器倉庫中的所有監控項和從感測器讀取到的值。
g) Sensor:列印詳細的感測器資訊。
h) Fru:列印內建的Field Replaceable Unit (FRU)資訊
i) Sel: 列印 System Event Log (SEL)
j) Pef: 設置 Platform Event Filtering (PEF),事件過濾平臺用於在監控系統發現有event時候,用PEF中的策略進行事件過濾,然後看是否需要報警。
k) Sol/isol:用於配置通過串口的Lan進行監控
l) User:設置BMC中使用者的資訊 。
m) Channel:設置Management Controller通道。
Ipmitool –I open sensor list命令可以獲取感測器中的各種監測值和該值的監測閾值,包括(CPU溫度,電壓,風扇轉速,電源調製模組溫度,電源電壓等資訊)
Ipmitool –I open sensor get “CPU0Temp”可以獲取ID為CPU0Temp監測值,CPU0Temp是sensor的ID,伺服器不同,ID表示也不同。
Ipmitool –I open sensor thresh 設置ID值等於id的監測項的各種限制值。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status查看底盤狀態,其中包括了底盤電源資訊,底盤工作狀態等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restart_cause查看上次系統重啟的原因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policy list 查看支援的底盤電源相關策略。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power on啟動底盤,用此命令可以遠端開機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power off關閉底盤,用此命令可以遠端開機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power reset實現硬重啟,用此命令可以遠端開機
Ipmi還可以設置系統啟動boot的設備,具體見ipmitool説明文檔。
Ipmitool –I open mc reset 使BMC重新硬啟動
Ipmitool –I open mc info 查看BMC硬體資訊
Ipmitool –I open mc getenables 列出BMC所有允許的選項
Ipmitool –I open mc setenables =[on|off],設置bmc相應的允許/禁止選項。
Ipmitool-I open event 1 發送一個溫度過高的消息到System Event Log中,可以發送的Event有:
1 Temperature: Upper Critical: Going High
2 Voltage Threshold: Lower Critical: Going Low
3 Memory: Correctable ECC Error Detected
Ipmitool-I open event命令可以用測試配置的IPMI中的snmp功能是否成功。
Ipmitool -I open lan print 1 列印現咱channel 1的資訊 。
Ipmitool -I open lan set 1 ipaddr 10.10.113.95設置channel 1 的位址為10.10.113.95
Ipmitool -I open lan set 1 snmp public設置channel 1 上snmp的community為public。
Ipmitool -I open lan set 1 access on設置channel 1允許訪問。
Ipmitool -I open pef info列印Platform Event Filtering (pef)資訊
Ipmitool -I open pef status查看Platform Event Filtering (pef)狀態
Ipmitool -I open pef policy查看Platform Event Filtering (pef)策略設置
Ipmitool -I open sdr list fru 讀取fru資訊並顯示。
備註:
PEF由BMC廠商的FIRMWARE設置,ipmitool(V1.8.8)不能進行設置,也可以使用ipmiutil來進行初始設置。
2.1.2 使用ipmiutil本地獲取資訊
Ipmiutil安裝完成後,會包含以下可執行命令:
? alarms –顯示和設置Telco alarms報警(LED顯示和延遲)
? bmchealth – 測試BMC是否工作正常。
? fruconfig – 顯示FRU的產品資訊,寫入有用資訊
? getevent – 接收一個IPMI event,並顯示。
? hwreset – 用於使 firmware 硬重新開機或者關掉系統
? pefconfig – 用於顯示和配置LAN埠,配置Platform Event Filter 表,來通過firmare event產生BMC Lan提示
? sensor – 顯示Sensor Data Records,值和閾值。
? showsel – 顯示System Event Log記錄。
? tmconfig – 顯示和配置BMC串口。
? wdt – 顯示和設置看門狗時間.
以上命令種中最為常用的是sensor命令和pefconfig命令。使用sensor命令可以獲取各種監測資訊。使用pefconfig命令設置BMC,使得BMC可以在系統有event時候,進行報警。
Sensor 命令顯示伺服器狀態資訊。
Pefconfig –e命令用於設置BMC硬體,該命令將從作業系統收集相應的資訊,並對bmc進行設置,使得BMC能夠在有event時候報警(alert)。
Pefconfig –d命令將設置bmc不報警。
2.2遠端獲取伺服器監控資訊
遠端獲取伺服器監控資訊時,需要系統硬體支援ipmiV1.5和IPMIV2.0。獲取資訊時,不需要在伺服器上安裝其他軟體,只需要在監控的用戶端上安 裝ipmi工具軟體,如ipmitool、ipmiutil或者freeipmi,並需要在相應命令中加入遠端伺服器的名字或者位址。Ipmitool和 ipmiutil可以通過LAN遠端監控系統,同時BMC中保存有一序列用戶名和密碼,通過LAN進行遠端訪問需要用戶名和密碼。
2.2.1使用ipmitool獲取遠端伺服器資訊
Ipmitool 命令需要通過相應的interface來訪問BMC,在本地獲取資訊時候採用的是-I open,即為OpenIPMI介面,IPMItool命令包含的介面有open、lan、lanplus。
2.2.2使用ipmiutil獲取遠端伺服器資訊
Ipmiutil的sensor命令格式如下:
Sensor -N nodename –U user –R passwd ,
其中-N後面跟的是被監控伺服器名字,-U後是用戶名,-R後是使用者密碼。
Pefconfig -e -N nodename –U user –R passwd命令用於設置BMC硬體,該命令將從作業系統收集相應的資訊,並對bmc進行設置,使得BMC能夠在有event時候報警。
Pefconfig -d -N nodename –U user –R passwd將不允許報警
“要對伺服器進行IPMI管理,需要被監控的系統具有支援IPMI的硬體設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acedb01011nv4.html
IPMI遠端系統管理實驗 on DELL PE2950
ipmi能夠不依賴伺服器的CPU,記憶體,存儲,電源等獨立工作,是一種廉價遠端系統管理方案
以一台未安裝OS的DELL PE2950 (ipmi v2.0)為實驗機器 (這裡就不討論IPMI的本地應用了),LAN內分別在WINDOWS(XP)平臺和LINUX平臺通過IPMI對2950進行管理
DELL 2950 BMC的設置 :
IPMI OVER LAN --> ON
IPMI LAN CHANNEL --> 填入IP位址,可以和該伺服器作業系統中的IP一致,不過要確保後面客戶機的IP和此IP在一個網段
User Configuration --> 填入許可權,用戶名和密碼
Press [ ESC ] , save it , reboot
ipmi能夠不依賴伺服器的CPU,記憶體,存儲,電源等獨立工作,是一種廉價遠端系統管理方案
以一台未安裝OS的DELL PE2950 (ipmi v2.0)為實驗機器 (這裡就不討論IPMI的本地應用了),LAN內分別在WINDOWS(XP)平臺和LINUX平臺通過IPMI對2950進行管理
DELL 2950 BMC的設置 :
IPMI OVER LAN --> ON
IPMI LAN CHANNEL --> 填入IP位址,可以和該伺服器作業系統中的IP一致,不過要確保後面客戶機的IP和此IP在一個網段
User Configuration --> 填入許可權,用戶名和密碼
Press [ ESC ] , save it , reboot
+++ Windows XP 平臺 +++
安裝DELL伺服器管理軟體-OpenManagment_V5.2.0,在"C:\Program Files\Dell\SysMgt\bmc" 下,ipmish.exe,在命令列模式運行
基本語法:
> ipmish -ip -u -p
ej:
> ipmish -ip 172.16.0.4 -u root -p 123456 power status
>>> 查看當前電源狀態
> ipmish -ip 172.16.0.4 -u root -p 123456 power reset
>>> reset該機器
> ipmish -interactive
我喜歡將上面放在批次處理裡,直接按兩下,進ipmi的shell環境, 然後
> connect -ip -u -p
驗證成功後,就可以直接輸入BMC控制命令,這裡介紹三個比較有用的命令,其餘命令和更詳細的用法,可以在bmc shell裡自己查看幫助 > help
> power [status|off[-force]|on|reset|cycle]
>>> 可以遠端在不進入系統的情況下進行開關機,重啟,等等
> sensor [temp|fan|volt|discrete|numeric] [-format ]
>>> 查看系統感測器的命令,支援溫度,電壓,風扇等等
> sel [[get [[[-begin ][-max |-end ]]|-last ] [-format ]] |clear|status]
>>> 查看和管理系統日誌 sel get > log.txt 保存日誌 ; sel clear
> sysinfo [fru|id]
>>> 查看 FRU 或者 BMC 資訊
+++ Linux 平臺 +++
RHEL AS4U4,安裝時勾選了IPMI管理包,自己另裝的話,注意要裝上IPMI驅動模組和IPMITOOL管理工具.
#service ipmi start
#ipmitool -I open shell
#### 可以直接進入本地BMC shell
#ipmitool -I lan -H -U shell
#### 輸入password,進入IPMI交互模式,當然這裡也可以把shell直接換成bmc命令 , 另外ipmitool支援埠,所以是否可以先做DNAT,然後遠端直接管理內網機器.
#### ipmitool提供的功能要比windows下ipmish提供的功能多得多,用法相對複雜一些
參考下面轉摘的文章來詳細瞭解命令
引用
Ipmitool本地監控使用命令:ipmitool –I open command,其中-I open表示使用OpenIPMI介面,command有以下項:
a) raw:發送一個原始的IPMI請求,並且列印回復資訊。
b) Lan:配置網路(lan)通道(channel)
c) chassis :查看底盤的狀態和設置電源
d) event:向BMC發送一個已經定義的事件(event),可用於測試配置的SNMP是否成功
e) mc: 查看MC(Management Contollor)狀態和各種允許的項
f) sdr:列印感測器倉庫中的所有監控項和從感測器讀取到的值。
g) Sensor:列印詳細的感測器資訊。
h) Fru:列印內建的Field Replaceable Unit (FRU)資訊
i) Sel: 列印 System Event Log (SEL)
j) Pef: 設置 Platform Event Filtering (PEF),事件過濾平臺用於在監控系統發現有event時候,用PEF中的策略進行事件過濾,然後看是否需要報警。
k) Sol/isol:用於配置通過串口的Lan進行監控
l) User:設置BMC中使用者的資訊 。
m) Channel:設置Management Controller通道。
Ipmitool –I open sensor list命令可以獲取感測器中的各種監測值和該值的監測閾值,包括(CPU溫度,電壓,風扇轉速,電源調製模組溫度,電源電壓等資訊)
Ipmitool –I open sensor get “CPU0Temp”可以獲取ID為CPU0Temp監測值,CPU0Temp是sensor的ID,伺服器不同,ID表示也不同。
Ipmitool –I open sensor thresh 設置ID值等於id的監測項的各種限制值。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status查看底盤狀態,其中包括了底盤電源資訊,底盤工作狀態等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restart_cause查看上次系統重啟的原因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policy list 查看支援的底盤電源相關策略。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power on啟動底盤,用此命令可以遠端開機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power off關閉底盤,用此命令可以遠端開機
Ipmitool –I open chassis power reset實現硬重啟,用此命令可以遠端開機
Ipmi還可以設置系統啟動boot的設備,具體見ipmitool説明文檔。
Ipmitool –I open mc reset 使BMC重新硬啟動
Ipmitool –I open mc info 查看BMC硬體資訊
Ipmitool –I open mc getenables 列出BMC所有允許的選項
Ipmitool –I open mc setenables =[on|off],設置bmc相應的允許/禁止選項。
Ipmitool-I open event 1 發送一個溫度過高的消息到System Event Log中,可以發送的Event有:
1 Temperature: Upper Critical: Going High
2 Voltage Threshold: Lower Critical: Going Low
3 Memory: Correctable ECC Error Detected
Ipmitool-I open event命令可以用測試配置的IPMI中的snmp功能是否成功。
Ipmitool -I open lan print 1 列印現咱channel 1的資訊 。
Ipmitool -I open lan set 1 ipaddr 10.10.113.95設置channel 1 的位址為10.10.113.95
Ipmitool -I open lan set 1 snmp public設置channel 1 上snmp的community為public。
Ipmitool -I open lan set 1 access on設置channel 1允許訪問。
Ipmitool -I open pef info列印Platform Event Filtering (pef)資訊
Ipmitool -I open pef status查看Platform Event Filtering (pef)狀態
Ipmitool -I open pef policy查看Platform Event Filtering (pef)策略設置
Ipmitool -I open sdr list fru 讀取fru資訊並顯示。
備註:
PEF由BMC廠商的FIRMWARE設置,ipmitool(V1.8.8)不能進行設置,也可以使用ipmiutil來進行初始設置。
2.1.2 使用ipmiutil本地獲取資訊
Ipmiutil安裝完成後,會包含以下可執行命令:
? alarms –顯示和設置Telco alarms報警(LED顯示和延遲)
? bmchealth – 測試BMC是否工作正常。
? fruconfig – 顯示FRU的產品資訊,寫入有用資訊
? getevent – 接收一個IPMI event,並顯示。
? hwreset – 用於使 firmware 硬重新開機或者關掉系統
? pefconfig – 用於顯示和配置LAN埠,配置Platform Event Filter 表,來通過firmare event產生BMC Lan提示
? sensor – 顯示Sensor Data Records,值和閾值。
? showsel – 顯示System Event Log記錄。
? tmconfig – 顯示和配置BMC串口。
? wdt – 顯示和設置看門狗時間.
以上命令種中最為常用的是sensor命令和pefconfig命令。使用sensor命令可以獲取各種監測資訊。使用pefconfig命令設置BMC,使得BMC可以在系統有event時候,進行報警。
Sensor 命令顯示伺服器狀態資訊。
Pefconfig –e命令用於設置BMC硬體,該命令將從作業系統收集相應的資訊,並對bmc進行設置,使得BMC能夠在有event時候報警(alert)。
Pefconfig –d命令將設置bmc不報警。
2.2遠端獲取伺服器監控資訊
遠端獲取伺服器監控資訊時,需要系統硬體支援ipmiV1.5和IPMIV2.0。獲取資訊時,不需要在伺服器上安裝其他軟體,只需要在監控的用戶端上安 裝ipmi工具軟體,如ipmitool、ipmiutil或者freeipmi,並需要在相應命令中加入遠端伺服器的名字或者位址。Ipmitool和 ipmiutil可以通過LAN遠端監控系統,同時BMC中保存有一序列用戶名和密碼,通過LAN進行遠端訪問需要用戶名和密碼。
2.2.1使用ipmitool獲取遠端伺服器資訊
Ipmitool 命令需要通過相應的interface來訪問BMC,在本地獲取資訊時候採用的是-I open,即為OpenIPMI介面,IPMItool命令包含的介面有open、lan、lanplus。
其中open是指的是OpenIPMI與 BMC通信,Lan是通過Ethernet
LAN網用IPV4的udp協議與BMC通信。UDP的資料段包含了IPMI request/resoponse消息,消息具有一個IPMI session 頭和RMCP 頭。IPMI使用Remote Management Control Protocol
(RMCP) 版本1支援作業系統關閉(pre-OS和OS-absent),RMCP把把資料發送到UDP的623埠。象lan介面一樣,lanplus同樣使用 Ethernet LAN 的UDP協定與BMC通信,但是lanplus使用RMCP+協定(在IPMIV20中描述)來同新,RMCP+允許使用改經的認證方式和資料完整性檢
查。Open埠用於本地監控系統使用的;Lan/lanplus通過網路進行遠端監控。
遠端獲取伺服器監控資訊時,需要加上遠端伺服器的位址。使用以下的命令格式:
ipmitool -H 10.6.77.249 -U root -P changeme -I lan command。其中-H表示後面跟的是伺服器的位址,-U表示後面跟著用戶名,-P表示後面跟著使用者密碼,command與本地獲取資訊相同。
遠端獲取伺服器監控資訊時,需要加上遠端伺服器的位址。使用以下的命令格式:
ipmitool -H 10.6.77.249 -U root -P changeme -I lan command。其中-H表示後面跟的是伺服器的位址,-U表示後面跟著用戶名,-P表示後面跟著使用者密碼,command與本地獲取資訊相同。
2.2.2使用ipmiutil獲取遠端伺服器資訊
Ipmiutil的sensor命令格式如下:
Sensor -N nodename –U user –R passwd ,
其中-N後面跟的是被監控伺服器名字,-U後是用戶名,-R後是使用者密碼。
Pefconfig -e -N nodename –U user –R passwd命令用於設置BMC硬體,該命令將從作業系統收集相應的資訊,並對bmc進行設置,使得BMC能夠在有event時候報警。
Pefconfig -d -N nodename –U user –R passwd將不允許報警
“要對伺服器進行IPMI管理,需要被監控的系統具有支援IPMI的硬體設備。”
Low Power Xen
安裝指南
http://support.citrix.com/servlet/KbServlet/download/29909-102-672795/guest.pdf
管理指南
http://support.citrix.com/servlet/KbServlet/download/20209-102-427348/reference.pdf
------------------------------------------------------------------------------------------------------
[ IPMITool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acedb01011nr6.html
http://support.citrix.com/servlet/KbServlet/download/29909-102-672795/guest.pdf
管理指南
http://support.citrix.com/servlet/KbServlet/download/20209-102-427348/reference.pdf
------------------------------------------------------------------------------------------------------
[ IPMITool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acedb01011nr6.html
简介: IPMI
是一种可扩展的标准,它定义了如何监控硬件和传感器、控制系统部件以及记录重大事件,随着 ipmi 技术在服务器中的应用,利用 ipmi
的众多优势就成为服务器管理特别是集群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 ipmi 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给出了如何利用
ipmitool 这一工具实现 linux 系统中ipmi 管理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1.简介
IPMI(Intelligent Platform Management Interface)即智能平台管理接口是使硬件管理具备“智能化”的新一代通用接口标准。用户可以利用 IPMI 监视服务器的物理特征,如温度、电压、电扇工作状态、电源供应以及机箱入侵等。Ipmi 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独立于 CPU BIOS 和 OS 的,所以用户无论在开机还是关机的状态下,只要接通电源就可以实现对服务器的监控。Ipmi 是一种规范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物理部件就是BMC(Baseboard Management Controller 如图1),一种嵌入式管理微控制器,它相当于整个平台管理的“大脑”,通过它 ipmi 可以监控各个传感器的数据并记录各种事件的日志。
图 1
ipmitool 是一种可用在 linux 系统下的命令行方式的 ipmi 平台管理工具,它支持 ipmi 1.5 规范(最新的规范为 ipmi 2.0),通过它可以实现获取传感器的信息、显示系统日志内容、网络远程开关机等功能。Ipmitool 有两种使用方式(如 表1)
表 1
回页首
2. 使用 ipmi 的先决条件
想要实现对服务器的 ipmi 管理,必须在硬件、OS、管理工具等几个方面都满足:
2.1 服务器硬件本身提供对 ipmi 的支持
目前惠普、戴尔和 NEC 等大多数厂商的服务器都支持 IPMI 1.5,但并不是所有服务器都支持,所以应该先通过产品手册或在 BIOS 中确定服务器是否支持 ipmi,也就是说服务器在主板上要具有 BMC 等嵌入式的管理微控制器。
2.2 操作系统提供相应的 ipmi 驱动
通过操作系统监控服务器自身的 ipmi 信息时需要系统内核提供相应的支持,linux 系统通过内核对 OpenIPMI(ipmi 驱动)的支持来提供对 ipmi 的系统接口。
2.3 ipmi 管理工具
本文选择的是 Linux 下的命令行方式的 ipmi 平台管理工具 ipmitool。
回页首
3. 实现对 Linux 服务器的 ipmi 管理
利用 ipmitool 实现对服务器的 ipmi 管理有两种方式:①通过 OS 监控本地服务器;②通过网络监控远程服务器。本文针对这两种监控方式分别给出了利用 ipmi 本地获取 cpu温度和远程控制电源的例子。
3.1 实现对本地服务器的管理
3.1.1 系统结构(如图 2)
图 2
特点(如表2)
表 2
3.1.2 配置本地操作系统支持 ipmi
文中采用的 OS Redhat 9.0 在内核中已经提供了对 ipmi 的支持,这里只需完成如下步骤:
① 载入支持 ipmi 功能的系统模块
注意:必须先载入模块,这样内核才能在②中识别 ipmidev 设备
② 创建字符设备 node,使 ipmitool 可以通过驱动程序访问 ipmi 系统接口
3.1.3 安装 ipmitool,获取 cpu 温度信息
①依次执行如下命令,安装 ipmitool
② 通过 ipmitool 命令获取 cpu 温度
3.2 实现对远程服务器的管理
3.2.1 系统结构(如图 3)
图 3
特点(如表 3)
表 3
3.2.2 在被监控服务器端,把 ip 地址写入 bmc 芯片中
ipmi 的远程监控是通过向与 bmc 相连的网络接口(如图 1:②)发送 udp 数据包实现的,udp 数据包的定位是通过把 ip 地址写入 bmc 芯片来实现,而这需要通过本地的 ipmi 系统接口来完成连。先通过 3.1.2 与 3.1.3 节的步骤在服务器端实现本地 ipmi 系统接口并安装 ipmitool 管理工具。
通过 ipmitool-1.5.9.tar.gz 附带的 bmcautoconf.sh 脚本(默认安装位置 /usr/local/bin/)配置被监控服务器的 ipmi 网络接口(IPMI-over-LAN),并把 ip 地址等信息写入 bmc 中,过程如下:
①用 ipmitool 确定服务器的 LAN channel
从结果可以看出“Channel Medium Type : 802.3 LAN”,channel 7 是 LAN channel
注意:Intel SHASTA SPSH4 服务器的 channel 7 是对应 eth0 网卡的,所以网络连接时必须选择 eth0(100M网卡)进行 ipmi 管理。
②根据确定的 LAN channel 号和网卡修改 bmcautoconf.sh 脚本
注意:上述改动是根据①中确定的LAN channel、对应的 nic 以及 ipmitool 的具体安装位置进行的。
③运行 bmcautoconf.sh,把 ip 等信息写入 bmc
④确定 bmcautoconf.sh 的结果
⑤设置网络访问密码
注意:完成了上述步骤后,被监控服务器上就不再需要 ipmi 系统接口了,可以把 3.1.2 节中的模块卸载,甚至可以重装一个全新的无ipmi 支持的操作系统。
3.2.3 在监控客户端安装 ipmitool,并远程操作服务器电源
①依次执行如下命令,安装 ipmitool
②通过 ipmitool 命令远程控制服务器电源
注意:通过 ipmitool 还可以监控风扇、机箱等众多相关信息,具体的使用方式见 ipmitool manpage
参考资料
1.简介
IPMI(Intelligent Platform Management Interface)即智能平台管理接口是使硬件管理具备“智能化”的新一代通用接口标准。用户可以利用 IPMI 监视服务器的物理特征,如温度、电压、电扇工作状态、电源供应以及机箱入侵等。Ipmi 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独立于 CPU BIOS 和 OS 的,所以用户无论在开机还是关机的状态下,只要接通电源就可以实现对服务器的监控。Ipmi 是一种规范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物理部件就是BMC(Baseboard Management Controller 如图1),一种嵌入式管理微控制器,它相当于整个平台管理的“大脑”,通过它 ipmi 可以监控各个传感器的数据并记录各种事件的日志。
图 1
ipmitool 是一种可用在 linux 系统下的命令行方式的 ipmi 平台管理工具,它支持 ipmi 1.5 规范(最新的规范为 ipmi 2.0),通过它可以实现获取传感器的信息、显示系统日志内容、网络远程开关机等功能。Ipmitool 有两种使用方式(如 表1)
表 1
回页首
2. 使用 ipmi 的先决条件
想要实现对服务器的 ipmi 管理,必须在硬件、OS、管理工具等几个方面都满足:
2.1 服务器硬件本身提供对 ipmi 的支持
目前惠普、戴尔和 NEC 等大多数厂商的服务器都支持 IPMI 1.5,但并不是所有服务器都支持,所以应该先通过产品手册或在 BIOS 中确定服务器是否支持 ipmi,也就是说服务器在主板上要具有 BMC 等嵌入式的管理微控制器。
2.2 操作系统提供相应的 ipmi 驱动
通过操作系统监控服务器自身的 ipmi 信息时需要系统内核提供相应的支持,linux 系统通过内核对 OpenIPMI(ipmi 驱动)的支持来提供对 ipmi 的系统接口。
2.3 ipmi 管理工具
本文选择的是 Linux 下的命令行方式的 ipmi 平台管理工具 ipmitool。
回页首
3. 实现对 Linux 服务器的 ipmi 管理
利用 ipmitool 实现对服务器的 ipmi 管理有两种方式:①通过 OS 监控本地服务器;②通过网络监控远程服务器。本文针对这两种监控方式分别给出了利用 ipmi 本地获取 cpu温度和远程控制电源的例子。
3.1 实现对本地服务器的管理
3.1.1 系统结构(如图 2)
图 2
特点(如表2)
表 2
3.1.2 配置本地操作系统支持 ipmi
文中采用的 OS Redhat 9.0 在内核中已经提供了对 ipmi 的支持,这里只需完成如下步骤:
① 载入支持 ipmi 功能的系统模块
注意:必须先载入模块,这样内核才能在②中识别 ipmidev 设备
② 创建字符设备 node,使 ipmitool 可以通过驱动程序访问 ipmi 系统接口
3.1.3 安装 ipmitool,获取 cpu 温度信息
①依次执行如下命令,安装 ipmitool
② 通过 ipmitool 命令获取 cpu 温度
3.2 实现对远程服务器的管理
3.2.1 系统结构(如图 3)
图 3
特点(如表 3)
表 3
3.2.2 在被监控服务器端,把 ip 地址写入 bmc 芯片中
ipmi 的远程监控是通过向与 bmc 相连的网络接口(如图 1:②)发送 udp 数据包实现的,udp 数据包的定位是通过把 ip 地址写入 bmc 芯片来实现,而这需要通过本地的 ipmi 系统接口来完成连。先通过 3.1.2 与 3.1.3 节的步骤在服务器端实现本地 ipmi 系统接口并安装 ipmitool 管理工具。
通过 ipmitool-1.5.9.tar.gz 附带的 bmcautoconf.sh 脚本(默认安装位置 /usr/local/bin/)配置被监控服务器的 ipmi 网络接口(IPMI-over-LAN),并把 ip 地址等信息写入 bmc 中,过程如下:
①用 ipmitool 确定服务器的 LAN channel
从结果可以看出“Channel Medium Type : 802.3 LAN”,channel 7 是 LAN channel
注意:Intel SHASTA SPSH4 服务器的 channel 7 是对应 eth0 网卡的,所以网络连接时必须选择 eth0(100M网卡)进行 ipmi 管理。
②根据确定的 LAN channel 号和网卡修改 bmcautoconf.sh 脚本
注意:上述改动是根据①中确定的LAN channel、对应的 nic 以及 ipmitool 的具体安装位置进行的。
③运行 bmcautoconf.sh,把 ip 等信息写入 bmc
④确定 bmcautoconf.sh 的结果
⑤设置网络访问密码
注意:完成了上述步骤后,被监控服务器上就不再需要 ipmi 系统接口了,可以把 3.1.2 节中的模块卸载,甚至可以重装一个全新的无ipmi 支持的操作系统。
3.2.3 在监控客户端安装 ipmitool,并远程操作服务器电源
①依次执行如下命令,安装 ipmitool
②通过 ipmitool 命令远程控制服务器电源
注意:通过 ipmitool 还可以监控风扇、机箱等众多相关信息,具体的使用方式见 ipmitool manpage
参考资料
- ipmitool manpage , http://ipmitool.sourceforge.net/manpage.html
- openipmi help , http://openipmi.sourceforge.net/
訂閱:
文章 (Atom)